作者:客连

Image

明天,岩羊奶奶瑞秋就要离开中国了~

2025年4月23日,在成都住了17年,帮助了800多个残障家庭的英国奶奶,就要告别蓉城,返回家乡了。

纵使会有不舍,但是知道前方的路有谁在带领,祝愿一切安好。

交接工作做的也差不多了,剩下的就是一一告别。

从2013年开店至今,“岩羊”小店在瑞秋的努力下声量愈强,“火”上社交网络,打卡、购物、采访者络绎不绝,

瑞秋,俨然成为岩羊小店标志性的IP存在。

然而,更触动人心的是“岩羊”背后的故事

Image

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一个个残障的家庭得到救助的经历和故事。

CCTV中文国际曾经报道过瑞秋的经历,讲述外国人在中国帮助残障家庭独立生存的报道,

因着瑞秋的帮助,很多人找到了生活的意义,命运也因此发生了转变。

在她此行离开前,TEDx chengdu做了一场关于她个人的分享:

如何活出有意义的生命?

她说:

“一个人可能不能改变整个世界,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整个世界。”

她的一生,都在践行这句话,将大爱践行在每一个微小的人身上。

她的故事,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。

01 在非洲 每10万人中只有1人当医生

1945年,瑞秋(Rachel)出生在英格兰南部的一个小镇,

从小家境优渥,衣食无忧。

儿时的
瑞秋,
兴趣与爱好是运动和爬山。

她曾说:“如果不出意外,或许我会成为一名运动员。”

(瑞秋全家福,最小的瑞秋当时只有3岁)

然而,一次生物课上的经历,却成为她人生轨迹的转折点。

课堂上,生物老师正在解剖一只牛眼,

听课的瑞秋突然想起曾在一本书中读到过的,关于众多医生在非洲行医的记载:

“在非洲,每10万人当中只有一名医生。”

这是一片连“病都不敢生”的土地,谁能改变他们的生活呢?

(左二是大学时期的瑞秋)

瑞秋从小就经常和父母一起去探望老人,以及生活在困境的人,
善良的种子就此扎根;

瑞秋最终决定,成为一名医生,

去到那些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,改变他们的生活。

“我觉得这远比花时间在运动上更有价值。”

随后,瑞秋考入布里斯托大学进行学医。

21岁,医学院毕业的瑞秋,决定去尼泊尔一家偏远的医院进行实习。

02 英国不需要我 我要留在更需要我的地方

尼泊尔的环境艰苦,医疗条件更是落后。

曾经有位病人找瑞秋看病,因为没有交通工具,在去找她的路上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路程,看完病后回家的路上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。

而这,还算是幸运的,因为有的人连见医生(瑞秋)的机会都没有。

为了让更多的人看病更容易,

瑞秋顺着喜马拉雅沿线山脉,帮助临近的贫困人民,做起了乡村医疗培训。

45年,16个国家,从巴基斯坦、尼泊尔、不丹,再到中国的西藏……

期间只有一个使命:帮助边缘化人群获得最基本的医疗救治。

在不丹工作时,瑞秋撰写了一本书《基础医疗手册——诊断与治疗》,

为的是让偏远地区的乡村医生可以参照记录进行诊断和治疗。

(瑞秋所写的基础医疗手册)

书中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和补充,成为医务人员手里的“救命书”;

由于实用性和指导性极强,被多次再版印刷。

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,有人问过瑞秋,没有想过回去吗?

她说道:
“英国不需要我,这里的病人需要有人治疗,我要留在这里,做没人愿意做的事”。

03 我要让边缘化人群 得到最基础的医疗救助

1989年,瑞秋和一些朋友成立了医疗小组,一起去到西藏。

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邓柯乡,

给藏族的小孩接种疫苗,给藏民们做白内障手术,

他们一起和得了大麻风的藏人交谈,为他们检查身体。

1999年,瑞秋再次来到西藏,和西藏山南地区的卫生局合作,

花了8年的时间在这里培养了7批乡村医生。

帮助当地的百姓治疗兔唇和内翻足,为没有腿和少一只腿的人安装义肢。

看到当地的很多人只是骨折或腿部感染,却
为了省钱,
就选择截肢,

瑞秋意识到,除了医治他们的身体,还要让他们可以学会生存。

治病治不了穷!

瑞秋的医疗队决定,请一些培训小组教授当地的藏民一些手工技能进行谋生。

(藏民同胞学习木雕)

精美的木工,扎染,刺绣,皮革,毛毡都有了,销路成了难题;

于是,瑞秋联系一些店铺,想让这些手工制品陈列在货架上,

让大街上来往的路人看见,说不定就会买下来呢。

但,一件都没有卖出去!

04 2万件手工艺品 700个残障人士 

2008年,在成都的瑞秋也经历了汶川大地震,

她当起志愿者,参与抗震救灾,同时,也为残障人士提供技能培训。

她遇到了更多需要帮助的手艺人,这些手艺人都能制作出精良的手工商品、却苦于找不到销路。

情急之下, 瑞秋自己出钱收购了他们的手工艺品,也从不还价,因为她知道这些手工艺品几乎是他们
生活收入的
唯一来源。

但长此以往不是解决的办法;

怎样才能持续发展,把这些精致的手工艺品卖出去呢?

何不自己开个店!?

于是,瑞秋决定在成都开一家自己的店。

(岩羊小店)

当家人朋友们得知瑞秋要开店的决定,全都反对。

除了觉得手工艺品本身利润微薄,生意肯定入不敷出外,

也想到了瑞秋从没做过生意,很容易失败。

但瑞秋却异常坚持,因为别人都不愿意做,那只有自己开个店铺,帮助那些手工艺人。

她卖了成都唯一的一套公寓,并筹款了30万,这是她全部的积蓄。

2013年,岩羊小店开张了。

这家小小的店,陈列着2万多件精美的手工艺品,

它们出自700多位残障人士、贫困手艺人和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同胞之手。

05 一个人不能改变全世界 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

精美的手工艺品售价从十几块到上百块不等,

虽然物品看似不那么特别贵重,但背后承载的意义却十分珍贵,

它们关乎着一个人,或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与生计。

瑞秋,就往返于成都和需要帮助的人之间,十多年间,从未停止。

(瑞秋向手工艺人收购产品)

杨师傅,“岩羊”主打产品之一皮雕的制作者;

他的皮具制作十分精美,没有人会想到,

这是一个由全身90%被烧伤的人做出来的皮具。

2006年,杨师傅遭遇了一场火灾,虽然幸运地活了下来,

但全身几乎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,而且双手已经严重变形。

(李师傅做的皮包)

尽管制作皮具时相当耗时费力,但他依旧和几个残疾朋友开始学习如何制造皮带和皮包。

当瑞秋知道他的情况后,立刻取得他的联系,并达成稳定的合作关系。

瑞秋说:

“我希望杨师傅能多挣点,有机会做手术把手部的残疾治好。”

(店里的商品)

来自四川资阳的小琴,

幼年时因玩耍不幸从石棉瓦上坠落,导致下半身瘫痪。

因为身体残疾,小琴内向不爱说话。

2013年,她认识了瑞秋,开始制作手工制品。

瑞秋像一道阳光照进小琴的生活;

小琴说:

“她让我打开心扉,让我变得没有那么自卑,我觉得我做的每一个东西都跟她有关”。

还有一位高位截瘫的重度残障人士李大姐,一岁时因为手术事故导致下半身失去知觉。

平日的出行必须依靠轮椅,

但她用巧手做的神兽羊驼,是店里非常受欢迎的产品之一。

(李大姐)

在穷苦的大凉山,不识字的彝族妇女羯默(音)编织的彝族手工品,

让她逐渐能供养起4个孩子的上学,以及日常的开支。

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和左臂的黄大姐,用右手依然能做出精美的刺绣。

因残疾而无家可归的乞讨者流浪汉,也开始在岩羊售卖他们的皮雕手工,做起了小生意。

成都聋哑学校的孩子、尼泊尔的失足女性、云南街头的听障青年、藏区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……

瑞秋说:

“一个人或许不能改变世界,但我们总能为一个人,改变他的世界。”

06 在病症面前 仍要记得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

2017年,73岁的瑞秋得了癌症,

她开始往返于两国进行治疗,

但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,她依旧乐观的表示:

“我们最终都要面临死亡,但在走向死亡之前,一定要时刻记住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。”

(瑞秋展示店里她珍藏的一件T恤,上面文字源于《智慧书》)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年龄的增长,以及主观、客观的因素影响,使得瑞秋在两年前做出了回到英国老家
的决定。

是时候继续前进了。

对于“岩羊”Blue Sheep的“前途”,瑞秋也一点不担心,因为她可以放心的交给信任的人进行打理,

她一直希望,当自己培育的事业成熟时,能将它交还给本地伙伴,

感恩的是,她做到了。

时至今日,瑞秋奶奶的50余年公益生涯就要结束了。

当被问道:
你人生的最终目标和追求是什么的时候?

瑞秋回答道:

随时待命,提供服务。等待祂的指引。要看TA带领我们到哪里,看TA带领我们做什么。

每一天都是一次新的冒险。
在祂的指引下,一切都很好。

从21岁到80岁,

瑞秋的一生都在帮助穷乏人。

她用一生活出的爱,比大多数人都多得多。

正如她所分享的那样:

不是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做伟大的事,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每一件小事。

她曾经问过自己3个问题:

谁是生活中毫无选择余地的人?

谁是几乎无法攀上爬梯,去争取更好生活的人?

谁是站在被遗忘的边缘,生活中一直存在难题的人?

她用一生写出了自己答卷。

我们又会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答卷呢。

愿她的故事和经历激励我们前行。

由衷祝愿,无论是瑞秋,还是“岩羊BlueSheep”,越来越好。

「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,如同云彩围着我们,

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,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,

存心忍耐,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。」